香港特区政府于近年发布了《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标志着其正式加入全球虚拟资产中心的竞争。这份宣言阐述了政府对虚拟资产行业的政策立场,强调在妥善监管的前提下,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和Web 3.0有望提升金融与商贸的效率与透明度。尽管具体政策细节仍在逐步明朗,香港在虚拟资产监管方面的先行优势已引起全球关注。
虚拟资产的定义与监管范围
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的文件,虚拟资产被定义为“以数码形式来表达价值的资产”,其形式包括数码代币(如加密货币、功能型代币或证券支持的代币)、虚拟商品、加密资产等。该定义广泛覆盖了具有数码价值的各类资产,无论是否具备金融属性。
然而,并非所有虚拟资产都受到相同监管。证监会明确表示,仅买卖“非证券型虚拟资产”(如纯数字艺术品)的平台不属于其监管范围,因为这些资产不构成《证券及期货条例》下的“证券”或“期货合约”。只有提供证券型虚拟资产交易的平台才需持牌并接受监管。
香港虚拟资产监管框架
香港的虚拟资产监管主要由三家机构负责:
- 证监会:作为监管主力,负责证券型虚拟资产的发牌与监督。
-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财库局):聚焦反洗钱与反恐怖主义融资监管。
- 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从货币与银行体系角度辅助监管。
监管框架分为两个阶段发展:
- 2017–2018年:以规范首次代币发行(ICO)为核心,类比传统证券产品进行监管。
- 2018年至今:建立“沙盒式发牌监管”体系,逐步细化规则。目前仅有两家持牌交易平台——OSL Digital Securities(持1号与7号牌)和Hashkey Group。
持牌平台仅限服务“专业投资者”,要求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800万港币(或100万美元),机构投资者资产不低于4000万港币(或500万美元)。无牌经营可能面临最高7年监禁和500万港币罚款。
落地香港需哪些牌照?
虚拟资产交易平台需根据业务类型申请相应牌照:
- 1号牌(证券交易):允许进行证券型虚拟资产交易。
- 7号牌(提供自动化交易服务):支持自动化交易操作。
- 9号牌(资产管理):如需管理包含虚拟资产的基金。
- 4号牌(证券咨询):如需提供投资建议,常与1号牌共同申请。
目前,1号牌和7号牌是证券型交易平台的刚需,9号牌在涉及资产管理时必需,4号牌则依业务而定。企业需通过注册香港法人实体申请牌照,收购现有牌照或拼凑牌照均不符合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采取“开放式牌照监管”,持牌机构如持续合规,牌照可长期有效,无需定期检查,为经营者提供了稳定环境。
NFT的监管分类
NFT在香港被分为两类:
- 金融证券化NFT:若构成证券或集体投资权益,需持牌发行与交易。
- 非证券化NFT(如纯艺术品):由其他监管部门负责,证监会不予直接监管。
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证券定义广泛,包括股份、债券、集体投资计划等。符合“财产安排、参与者无日常控制、资金汇集、利润分享”四要素的NFT被视为金融化资产。
投资机会与机构参与
香港政策宣言提出了三个实验性项目:
- 香港金融科技周发行NFT出席证明。
- 政府绿色债券代币化供机构认购。
- 探索数码港元连接法定货币与虚拟资产。
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结合已成为趋势。例如,内地多家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通过数字化平台提升资金流动效率。香港的政策取向与此一致,强调科技作为工具连接传统金融与虚拟资产生态。
常见问题
1. 香港虚拟资产牌照申请需要多久?
牌照申请时间因业务复杂度和资料完备性而异,通常需数月到一年。证监会会审核公司背景、风控体系及合规计划。
2. 非证券型虚拟资产完全不受监管吗?
非证券型资产(如纯艺术品NFT)不受证监会监管,但可能受其他法规约束,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或反洗钱条例。
3. 个人投资者如何参与香港虚拟资产市场?
目前持牌平台仅服务专业投资者。个人需满足资产门槛(800万港币)并通过风险测评才能交易。
4. 香港虚拟资产监管与国际趋势如何衔接?
香港借鉴了国际标准(如FATF建议),同时结合本地市场特点,旨在平衡创新与风险控制。
5. 未来监管会有哪些变化?
香港可能扩大监管范围,覆盖非证券型资产,并探索央行数字货币(数码港元)的应用场景。
6. 企业如何提前布局合规?
建议企业明确业务类型,咨询专业法律意见,并提前准备风控与反洗钱体系,以满足发牌要求。
香港虚拟资产市场的开放与监管并行,为合规企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随着政策逐步细化,市场有望吸引更多全球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