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加密货币监管趋严,交易所调整全球运营策略

·

近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加强了对数字资产服务提供商的监管要求,设定2025年6月30日为牌照申请最终截止日期。未持牌企业将须全面停止运营,否则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刑事责任。这一政策变动已促使多家国际主流加密货币交易所重新评估其在新加坡的团队布局与运营模式。


新加坡金融监管新规要点

新加坡作为亚洲重要的数字资产枢纽,长期以来以其开放的创新环境与稳定的金融体系,吸引了众多加密货币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然而,自2025年6月底起,任何提供数字支付代币服务的企业,无论其目标市场为新加坡本地或海外,都必须依法持有MAS颁发的相应牌照。

这项政策并未设置过渡期,未能合规的业者将可能被处以最高25万新加坡元的罚金,相关责任人员甚至面临最高三年的监禁。此举显示出监管机构在反洗钱与打击资恐合规方面的坚决态度。


主要交易所应对策略出现分化

Bitget与Bybit启动员工转移计划

据业内消息,Bitget及Bybit等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的交易所,因未取得新加坡本地牌照,已开始筹划将部分团队迁移至对数字资产更为友好的司法管辖区,如迪拜和中国香港。

预计受影响的员工人数可能达数百人,这一调整不仅涉及市场与运营部门,也包括部分技术及合规职能岗位。这类结构性变动,反映出企业为适应不同监管环境所做出的战略调整。

币安坚持远程办公模式

全球领先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币安则采取了不同策略。该公司自2021年起已被列入新加坡投资者警示名单,不得在当地招揽客户,但其仍有大量员工常驻新加坡。

币安方面表示,其团队以远程办公为首要模式,并未设立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办公中心。这些员工多负责技术开发、合规支持、人力资源及数据分析等后台职能,因而可能不受新规中对“运营实体”的约束。

这一模式体现了加密行业在组织形态上的灵活性,但也对监管机构的跨境执法与企业治理提出了新课题。


监管风向转变的背后动因

新加坡曾经以其“开放创新”的立场成为区块链与加密货币创业的热土,吸引大量资本与人才进驻。然而近年多起通过家族办公室等渠道进行的洗钱案件引起国际关注,促使监管机构转向更审慎的治理框架。

MAS此次新规并非孤立行动,而是全球范围内加强对数字资产行业监管的一部分。其政策目标在于:

这一转变使得部分依赖注册地优势却未全面落实合规的业者面临重大运营挑战,也可能推动亚洲乃至全球加密行业的重新布局。


常见问题

Q1: 新加坡新的加密货币监管政策具体何时生效?
A: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设定的最终合规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30日,所有数字支付代币服务提供商必须在此日期前完成牌照申请。

Q2: 币安为何不受新加坡新规的直接影响?
A: 币安强调其员工以远程办公为主,未设立本地实体运营中心,业务职能多属后台支持类型,因此未被新规直接涵盖。

Q3: 哪些交易所因新规而调整了团队布局?
A: 包括Bitget和Bybit在内的多家交易所已计划将部分员工转移至迪拜、香港等监管环境相对灵活的地区。

Q4: 未遵守新规可能带来哪些后果?
A: 企业可能面临最高25万新加坡元的罚款,相关责任人员最高可处三年监禁,且必须停止所有运营活动。

Q5: 监管趋严是否意味着新加坡不再欢迎加密货币企业?
A: 并非如此,新规意在规范行业运营、防范金融风险,符合监管要求的企业仍可在新加坡有序开展业务。

Q6: 如何进一步了解合规操作与全球政策动态?
A: 您可以👉查看实时更新的合规指南与政策解读,系统了解各司法管辖区的监管要求与最佳实践。


综合来看,新加坡在数字资产监管方面的收紧,标志着行业逐步从探索期走向成熟化与合规化阶段。企业需主动适应政策变化,优化全球运营策略,才能在日益规范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发展。